面對氣候變遷,世界若要餵飽不斷成長且日益都市化的人口,那麼城市就必須負起更多責任,生產額外所需的糧食。

到 2050 年,多數預測估計地球將需要多養活 20 億張嘴。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採用西式的肉類飲食,世界在未來 50 年所需生產的糧食,將與過去 10,000 年所生產的糧食一樣多。這是世界經濟論壇的估計。

這是相當大的挑戰,我認為城市必須參與其中,找出解決方案。城市是大多數人居住的地方。城市應對大部分二氧化碳排放負責。城市也是大部分農業養分的最終去處--被沖入城市下水道。

顯而易見的是,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新的糧食生產方式。這不僅是因為問題的嚴重性,也因為目前的農業是不可持續的。現今的許多農場貪婪地消耗能源、水、人工肥料、殺蟲劑和其他投入品,對環境造成嚴重後果。

從奶牛產生的甲烷到為了種植農作物而砍伐樹木所釋放的二氧化碳,農業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所有運輸方式的總和還要多。此外,約 70% 的飲用水消耗也來自農業,農業使用的肥料、糞便和田間徑流污染了大量水源。如果這還不夠,它也被證實為生物多樣性的一大威脅。

那麼城市能做些什麼?我認為有機會運用聯合思考,關閉某些資源循環。城市產生許多農民種植食物所需的廢棄物。例如 Gotham Greens 的屋頂溫室,可利用熱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,種植蕃茄等食物。

利用這樣的屋頂空間,是城市在其範圍內容納更多食物生產,並在過程中減少碳排放量的方法之一,這將是極為重要的工作。目前,農業與都市發展經常爭奪空間與資源。當城市成長時,農地通常會被吞噬,這也代表農民需要開墾更多土地,在過程中排放更多二氧化碳。我們不能無止境地這樣做。我們也不可能一直吃現在的飲食。城市居民的飲食習慣對餵養他們的食物有很大影響。因此,正如我的同事 Jody Harris 所建議的,仔細研究我們吃哪些食物以及為什麼吃這些食物可能會有所幫助。例如,在城市裡種植小麥並不明智,但您可以種植大量的堅果樹,因此也許我們應該多吃堅果樹。堅果樹也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,因此也許我們需要更少的牛奶和牛肉,也能減少它們產生的甲烷。

但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城市。對我而言,這歸結為重新定義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係。我們必須停止將它們分開看待,而是將它們視為一個整合的共生系統。食物需要成為城市一切活動的一部分。

在這個方向上已有一些舉措。奧雅納的中國萬莊生態城總體規劃結合了42個現有村落,並保留了農田。而芬蘭首個碳中和區域,位於赫爾辛基的 Jätkäsaari,則透過社區溫室認可當地種植食物的重要性。

若要在未來數十年內,讓我們有信心吃到足夠的糧食,就必須有更多城市進行創新,擁抱農業。